与其他生产性活动不同,创新是一项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的投资活动,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影响企业创新的要素成为讨论的焦点。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大致分为以下角度。
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能够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的治理效率,缓解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
其次,在政府干预下,由于国有企业承担多元化经营目标,从而影响国有企业实现经营利益最大的生产决策,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降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缓解国有企业的多元目标,使国有企业能够在生产经营上减轻压力。
最后由于预算软约束问题,由于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产生政策性损失,导致相对其他企业而言国有企业更容易受当地政府的补贴优惠。
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受的政府扶持,减少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缺乏竞争意识,造成了国有企业在经营方面有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
传统微观经济学假设市场中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在交易中拥有全部的信息,基于完全信息做出最优选择。但实际中由于每个个体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并且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所限获取完全信息成本过高导致完全信息并不存在,个体之间掌握的信息总会存在差异,即存在不对称信息
信息不对称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种情况: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微观经济学中,逆向选择指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甄别不同商品的差异,以相同的价格购买到不同质量的商品,这就导致最终市场上剩余很少的高质量商品,低质量商品充斥整个市场。
逆向选择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目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特殊的产权性质使得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两权分离和所有者缺位问题,极易导致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国有企业主要有政府监管,如果政府缺乏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很容易出现国有企业经营者为牟取私人利益而损害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国有企业经营者负责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以往往掌握企业的第一手信息,但是企业所有者缺乏对国有企业信息的掌握,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对于国有企业股东而言,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能掌握更多信息;另外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国有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小股东在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中的话语权相当有限,难以获得国有企业经营的相关信息,导致小股东难以对国有股东产生有效监督制衡,大股东容易对小股东进行利益侵占,使其他小股东利益受损。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管理,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缓解国有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优化国有企业治理。
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学界针对企业黑箱理论的缺点,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遵循两条基本假设:
一,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把委托人拥有资源的决策权授予给代理人,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但是代理人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两者利益不一致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在行使决策权时可能会将自身利益置于委托人利益之前,使委托人利益受损,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在现代,由于公司结构的日趋复杂,企业所有者受限于精力等因素,无法同时兼顾企业的所有与经营,会引入职业经理人代为管理,这就会导致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质,存在大量非市场化机制,长期处于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的境地,这使得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监管,委托代理问题严重。
由于国有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关系,国有企业高管有强烈的动机去扩张企业规模和承担政治任务,对于创新研发这类长周期、投入高、风险大的经营活动参与意愿不强,导致出现委托代理问题。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非国有资本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同时也能对企业高管加强监督,从而优化国有企业的治理,增加长期经营发展企业的意愿,从而缓解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理论认为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该理论认为国有企业除了有传统企业的经济意义外,同时也具有社会意义,比如提供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等。国有企业天然并不具有劣势,而是由于承担诸如此类社会责任等政策性负担才导致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投入,低产出的窘况。
有部分专家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应当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资源基础
资源基础理论主要从公司拥有的资源方面,对公司在行业内部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资源除了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外,同时也包含专利、商誉、知识产权以及企业家精神等无形资产。
该理论认为企业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公司资源的不完全替代性、异质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公司可由此与其它企业产生差异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企业获取能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具体来说包括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建立外部网络等方面。
首先,该领域学者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看作企业的特殊资源,企业学习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提升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对于部分企业来讲,获取知识是一件成本较高的活动,因此建立外部网络,能够降低知识获得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 来源:国企混改研究)